查看原文
其他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奋斗的不竭动力是什么?

点击关注☞ 人民论坛网 2022-04-13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望来路,这个百年大党何以会成为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奋斗的不竭动力是什么?答案就是: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幸福的使命。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在不同时期,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包含了哪些具体实践?今天,推荐阅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党委书记邓纯东刊发在《人民论坛》的最新文章。



来源 | 人民论坛杂志及人民论坛网(rmltwz)

01

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自己看成人民群众的普通一员,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一是明确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全部工作的宗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独立解放、中国人民争取自由幸福的产物。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中国人民要翻身解放,结束苦难的命运,就迫切需要代表历史前进方向、掌握历史规律的先进政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建党初期开始,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奋斗就紧紧围绕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这个主题。即使在早期还不成熟的条件下,这个主题、这个目标也一直十分清楚。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查阅民主革命时期所有重要文献,我们会发现各个时期党的纲领、任务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紧紧围绕中国人民根本的利益需要。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中深刻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目标与中国人民关系的准确表达。

二是明确把依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作为实现党的任务的重要方略。在中国革命的全部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都面临着极为艰难的任务和十分强大的敌人。如何克服这些艰难?如何在党十分弱小时战胜强大的敌人?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人、是历史前进的主导力量这些原理的指导下,鲜明地提出:战胜内外反动派,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紧紧依靠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中国革命任务的完成、中国人民的翻身解放,都要紧紧依靠全体中国人民的努力奋斗。为此,中国共产党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开始,就明确自身担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为使中国革命的力量不断壮大,中国共产党强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组成最广泛的中国革命统一战线。通过不断壮大的革命队伍、发挥工农在革命中的主体作用,保证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三是强调与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优良传统,是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党群关系上的体现。在革命战争年代,在几次被反动派围剿,物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广大人民群众为什么愿意跟着中国共产党走?不仅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因为人民群众在实践中认识了中国共产党。无数共产党人努力为人民服务、与人民保持紧密的联系、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这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


0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伟大社会变革,使得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认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这个理念,必须首先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建立和形成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根据这样的理念和原则,从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始,我国逐步建立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与此同时,我国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探索实行基层民主制度,以保障中国人民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当家作主的权利。

二是引导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努力使广大人民群众摆脱贫穷生活,逐步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十分明确的任务。为了解决这个关系人民利益的最基本问题,中国共产党进行了艰难探索,形成了带领中国人民奔向幸福美好生活的正确路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认为中国人民要过上富裕幸福的新生活,就必须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必须废除几千年来中国农村的封建土地制度,必须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制度。为此,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伟大社会变革,形成了农民群众集体所有的土地制度,引导广大农民走合作化、集体化道路,并通过对城市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制度,从根本上废除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

三是带领群众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在国家一穷二白、帝国主义外部封锁、苏联背信弃义的艰难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动员组织亿万中国人民坚定地进行热火朝天、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建设。作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翻身解放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焕发出极大的建设积极性,中国大地到处是火热的劳动和创造。中国人民以勤劳勇敢开创自己的美好生活,在短时间里就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农业、工业、国防、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四是努力防止干部腐化变质,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色。为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共产党艰难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有着深远意义和战略作用的理念和原则。比如,毛泽东同志反复强调要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并希望通过对党员干部经常的教育活动整党整风,解决干部队伍中的官僚主义作风问题。中国共产党反复强调领导干部不要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而要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强调坚决反对干部生活待遇特殊化,并发动人民群众进行监督,努力保证党员干部永远保持普通劳动人民的本色,永远做人民的公仆和勤务员。


03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一心一意促发展,把发展确定为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主题


一是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和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决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中国共产党一心一意促发展,把发展确定为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主题。改革开放以来,党制定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都紧紧围绕和服务于促进经济建设与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发展成果。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大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制造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从根本上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正在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主题,是执政条件下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必然选择与实现路径。可以说,这一路线确保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与原则的真正落实。

二是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确立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既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人民群众权益和人民主人地位实现的保证。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大力加强社会主义一系列制度建设,形成了从根本上保障中国人民权力、利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体系,具体包括:健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度,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各方面的基层民主制度(如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制度、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学校医院等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体系的科学运转、作用发挥,将中国人民的民主权利落到实处,使中国人民实现了对国家社会生活的管理、对关系自己生活与权益各方面事务的管理,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与原则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体现。

三是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监督体系建设。实现人民利益,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因此,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果断建议在宪法中取消“四大”的规定,强调要全面加强法治建设,使整个社会生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几十年来,我国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执行机制,保证了中国人民的民主权利(这也是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必然要求)。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各方面的监督制度。广大人民群众依靠这些制度监督党和国家工作人员,监督各级领导机关,监督各方面政策的实施。可以说,监督制度和法治机制成为中国人民民主的重要保障,把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落到了实处。

四是明确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根本标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过程中,如何才能始终体现和实现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如何才能使党的全部工作成为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实践载体,需要明确党在推进伟大事业实践中的标准。对此,邓小平同志做了深刻的、科学的回答:“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是全党想事情、做工作对不对好不好的基本尺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正是按照这样的标准制定、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确定改革任务,开展各方面工作,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过程成为中国人民利益、愿望、要求不断实现的过程,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与原则不断落实的过程。


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秉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逐步形成。同时,中国共产党成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员干部基本都是在执政环境下工作、成长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如何根据新的时代条件,继续坚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继续秉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成为新时代党的建设必须回答的问题(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实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必须要回答的考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实践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实现人民利益、关于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关于坚持人民至上的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理论体系中的人民理论,为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践行宗旨、为人民谋幸福指明了方向。

一是强调全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为何而来?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宗旨、目标不能忘记、不能淡化、不能丢掉。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一大”旧址,到西柏坡,到延安,到井冈山;强调在新形势下要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告诫全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扛在肩上,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领导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提出要把这样的活动作为党的建设的长期任务、常规项目,进而使全体党员不忘本来、不忘宗旨、不忘使命,不忘自己是人民勤务员的身份,不忘保持自己作为劳动人民普通一员的本色,坚持不懈为人民利益而奋斗。

二是强调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和原则,必须保证人民作为国家主人的权力,因此,要以健全的国家制度予以保证(这不仅是落实人民权力的需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的原则和特征)。中国的国家制度与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的重大区别是:要形成、完善一整套由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包括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等。不断健全完善这些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国共产党落实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重要要求和保证。这样的制度体系不仅能够保证人民作为国家主人地位的实现,保证人民权力的实现,也能够保证人民至上理念的落实。

三是强调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引用马克思的话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发挥中国人民的主体作用,尊重中国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这个历史伟业,不应把广大人民群众当作被动的客体,而应将其当作这一伟大事业的主体力量,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一系列方针、政策、方法,保护、支持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激励引导人民群众在伟大事业中发挥作用。

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将其当作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使得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发展的不平衡,即不同地区不同群众在发展的水平、享受的成果包括收入水平上存在差距;还有一些地方的发展急于求成,出现了资源消耗过多、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影响了可持续发展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使全体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增加;必须践行共享发展理念,保证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重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小康目标,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一体推进。要通过各方面事业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五是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十八大之后,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旨在通过扎实的教育活动,使全体党员干部更加牢固地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大力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形成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的正确权力观。强调党员干部要树立人民至上、人民群众利益至上的理念,并将其作为党员干部做什么、怎么做的价值引领;强调党员干部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坚决反对慷国家之慨,利用公款大吃大喝,消除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强调党员干部要发扬勇于自我革命的传统,确保为民用权、为民执政、廉洁从政。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既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实践史,也是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实践史。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仅使中国社会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也使中华民族以及中国人民的命运发生根本性变化。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尽管中国共产党的任务、目标有所不同,并因此形成了不同的人民理论、群众路线,但本质都是一样的,即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理论的中国化成果,这个成果对于中国共产党人在今后的实践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践行宗旨,对于中国人民不断追求并实现幸福美好新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上文略有删减
选自 | 《人民论坛》8月下
原标题 | 
百年大党奋斗的鲜明主题与核心理念
作者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党委书记、院长 邓纯东
新媒体编辑 | 王思楠
原文责编 | 谢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